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案

《伊索寓言》语文教案

时间:2025-07-24 10:45:07
《伊索寓言》语文教案

《伊索寓言》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伊索寓言》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伊索寓言》语文教案1

重点: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难点: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导学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4.分析人物性格,点明寓意。

5.小结写作特点。

6.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样寓意的故事,开展交流活动。

(二)《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3.点明寓意,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4.小结写作特点。

5.请学生说出知道哪些点明同样寓意的故事。(《龟兔赛跑》)

6.请给课文加上一个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身价(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爱慕虚荣)

说明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遭到别人的轻视。

情节一波三折。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胜 败

狮子———蚊子———蜘蛛

扬长避短 得意忘形

———骄兵必败

———构思精巧,拟人神似,描写生动。

教案点评:

寓言故事本身简单明了,因此不过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动

1.可把《蚊子和狮子》编排成课本剧,或者作为极好的朗诵素材,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分角色朗读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关资料,以及搜集优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伊索寓言》语文教案2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学习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2、查阅资料,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二、初读寓言、读通读顺。

1、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2、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

3、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提醒学生注意: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 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2、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3、“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4、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自学写字。

狸、葡、萄、馋、酸

《伊索寓言》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则寓言《牧童和狼》。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抓住重点词语,读懂课文。

3、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4、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5、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二、学习第三则寓言《蝉和狐狸》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自己讲一讲。

2、初读寓言《蝉和狐狸。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3、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4、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5、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三、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当堂检测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伊索寓言》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研读课文,探讨理解文章主旨。

2.深入领会作者对寓言新颖独到的见解。

3.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4.积累词语:信而好古、衣锦还乡、高超出世、卖弄风雅、屈尊下顾、坐井观天、恼羞成怒、各得其所、相安无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和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具有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获取新认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自觉做一个文明诚信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

2.结合语境,理解难句含意。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为什么说古代是“小孩子”,现代是“老年人”。

2.探讨作者引用九则寓言故事阐发的新观点、新看法。

3.认识作者与卢梭观点提出的各自角度。

●教学方法

1.问答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教师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疑难,如对课文中含意深 ……此处隐藏12561个字……

2. 抓住关键的问题即要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探究,不纠缠小的枝节问题。

3. 重点放在钱钟书先生对寓言的重新审视的思考方法上。(陕西/ 杨 岩)

《伊索寓言》语文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 揣摩难句含义,探讨文章主旨。

2、 通过本文的学习,加深对复杂社会的认识。

3、 通过本文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

揣摩难句含义,探讨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

大家小时侯读过寓言故事吗?(回答:读过)

那么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讽喻和比况,具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所写的人或人格化了的物,大都是反面的或性格有缺陷的;不注重形象的具体描绘,篇幅短小。)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寓言的特点:带有讽刺和劝戒性质,主人公多是人格化的物,篇幅短小。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几则《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

2、 讲析

⑴关于“伊索”

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的语言创作,影响很大。

⑵引导问题:大家都小时候也都读过《伊索寓言》,那么它到底是一本成人读物还是儿童读物呢?如果你要看一些为人处世的书,是选择《伊索寓言》还是选择一些现代读物,譬如《心灵鸡汤》,为什么?

(大家各抒己见)

讨论得出:《伊》内容比较简单,而现在社会比较复杂,不太适用。

⑶针对这个问题(是否适宜做儿童读物),作者也有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大家看最后一段共有几个人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是否相同?

结论:观点相同(不适宜)但理由不同。

卢梭:认为将小孩变得复杂了。

作者:将小孩变地幼稚了。

⑷下面我们就返过头来看看体现作者观点和理由的例子。教师带领分析第一个故事《蝙蝠的故事》,其他教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

3、 作业:

⑴思考分析其他几则寓言故事

⑵掌握字词、文学常识。

第二课时(讨论点拨为主)

教学过程:

1、 让学生讲解、分析后八则寓言。依次指出寓言原寓意、作者对此寓言的体会、自己对这则寓言的独特体会。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拨。分析完,引导学生再回到最后一段,进一步明确中心思想。

3、 思考:前三段有何作用?提出引导问题:《伊索寓言》既然不适合儿童去读,不适合当今社会,那为什么人们还要去读呢?

明确:有三重安慰。

4、 讲析前三段

第一段

两类人

}→长辈喜欢小孩(卖老)

两种关系

第二段

古代

}→现代思慕古代(卖老)

现代

第三段

“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第一,增进我们对现代文明的骄傲

{ 第二,愈觉得我们是成人,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三重安慰

第三,从禽兽到人,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5、 小结:

《伊索寓言》是一篇不大好懂的文章,作者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古老的寓言,将它赋予了现代的意义,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

6、 作业:

完成本课相关练习。

《伊索寓言》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对比阅读学习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本课时主旨。并应用所了解的思维知识,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读书方法。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独特的思维方式,尝试用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分析文学作品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

2.训练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做个文明诚信的人。

2.学习作者读名著的方法,即依据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生活重新读解原著,并获得新的认识。

【教学重点】

1.提出核心问题,启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比较自己对寓言的看法与作者的见解有什么区别。

2.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研究,理清寓言故事本义和作者赋予的含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启发思路,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教学难点】

试用多角度思维的方式分析问题,尝试将这种质疑、探究的精神运用到读名著中去。

【课前准备】

以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寻找对比阅读的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引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以及一些短小的文学著作,捕捉与本课时主题研究的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互动平台。

【教学方法】

1.利用网页大容量的优点,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2.提供充分的信息、补充一定量的课外知识,启发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和探究的动机。

3.讨论交流法。利用好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籍使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得以延续,自从有了书,人们的生活变得充实而又生动,我们可以以读书的方式获取源源不断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可以以读书的方式和英雄对话,和伟人同行。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对待我们所看的书呢?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也有一句“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本著作,每个人的看法和观点都存在着差异,是什么原因呢?(适当地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教师再做引导。)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什么是思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曹日昌先生在《普通心理学》中的表述为“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一个心理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而在头脑中获得对客观现实更全面、更本质的反映的过程。”那么对于我们读书而言,通俗一点讲,就是我们的头脑对作品不同层次的反映。

二、介绍思维方式的基本理论

先让我们看看思维方式有哪几种?

思维有多种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通常根据思维时的凭借物或是载体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思维方式。人的思维能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思维由低级到高级的三种形式。

《《伊索寓言》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